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101岁的老顽童,诗意般的人居梦想 环球焦点

来源:水木读书荟 发布时间:2023-04-29 19:03:38 分享至:

来源 / 清华大学出版社(qhdxcbs)

“不管你到哪个国家,说起中国的建筑,大家都会说,‘我认识吴良镛’。”

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如此评价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1922年出生的吴良镛已经走过百岁人生,他是清华大学教授,两院院士,中国建筑学家,城乡规划学家,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先驱。

2012年,他荣获2011年度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”。

在中国建筑行业,他的名字如雷贯耳,可是他的愿望依然朴实无华。

“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,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,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。”

01

从小想做“泥瓦匠”,重建家园

1922年5月7日,吴良镛出生于南京。

祖父是南京缎业商会的会长,信奉“积财不如积德”,热心于公益事业。

后来,家道中落,生活困顿,全靠母亲善于持家,苦苦支撑。

幼年时,他经常盯着房子研究,一看就是半天。

幼年时期吴良镛

十来岁他曾告诉外公,自己将来想做个建筑师,外公以为就是“泥瓦匠”,狠狠地骂了他一通。

1937年南京沦陷,吴良镛跟随哥哥流亡到重庆合川,继续中学学业。

1940年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,日军空袭,大火蔓延,直到第二天清晨降雨才熄灭。

满目疮痍,心有刺痛,他选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,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,重建家园。

1940-1944年大学期间,他博览群书,聆听大师讲座,意识到所学专业肩负的社会责任。

02

60岁就躺平?不,他还在“折腾”

1946年,他受邀成为梁思成的助手,协助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。

1948年,在梁思成的推荐下,他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深造,师从“美国现代设计之父”沙里宁,次年获得硕士学位。

期间,他获得罗马奖金竞赛荣誉奖,在美国建筑界声名鹊起。

1950年,收到梁思成夫妇的来信,他义无返顾地回归“百废待兴”的祖国,任教于清华大学。

回国后,参与“人民英雄纪念碑”的设计建造,及北京市的建设规划。

1950 年,吴良镛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布置毕业展览

1959年,创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。

1979年,参加唐山地震后的重建规划设计。

1984年,62岁的吴良镛正式卸去建筑系的行政职务。

在这个含饴弄孙的年龄,他要躺平了吗?

不,他立即创建了建筑与城市研究所,开启了他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
1987-1990年间,完成北京市危旧房菊儿胡同的改建工程。

改造前的菊儿胡同

改造后的菊儿胡同新貌

从“大拆大建”到“有机更新”的转变,使他获得1992年度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。

1994年,正式提出“人居环境科学”,并于次年创办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。

1989年和2001年,先后出版《广义建筑学》、《人居环境科学导论》;

1980年和1995年,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院士;

2022年,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成为建筑行业第一人。

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1989-1993年

2016年,他写了一副春联自勉: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,拙匠年迈豪情未已”。

百岁老人尚且老当益壮,正值青春年华的你们,还要躺平吗?

03

人要狠起来,疾病也让步

70多年前林徽因曾评价吴良镛:“少有的刻苦、渊博,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,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。”

现在,他一如既往。

他习惯凌晨4点起床,工作两三小时后,稍作休息,再去上班,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。

为了方便携带书籍、工具,他还特制了一个小的拉杆箱。在清华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:一位满头银发的学者,手拉拉杆箱,款款而行。

获颁世界人居奖

2008年夏天,86岁的吴良镛在南京工地视察时,突发脑梗,栽倒在地。

医生断定他这辈子不可能再站起来,他却开始了魔鬼训练。

“别人一天练4个小时,我就练8个小时,我告诉自己,必须尽早站起来,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。”

他不可思议地恢复了走路、写字。

出院那天,吴良镛送给医院一幅亲笔所写的书法作品,苍劲有力。

医生们大为赞叹,他不仅在建筑界留下众多神话,也在康复医学领域创造了奇迹。

04

亦师亦友,弟子不必不如师

从教70余年,吴良镛对学生亦师亦友。

他始终牢记韩愈的话: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,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。

他强调德才兼备:“建筑师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,建筑业需要具有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。”

“言传身教,润物无声”,这是众多学生对他的评价。

学生郭璐说:“吴先生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、告诉你必须怎样做,而是从点点滴滴处启发学生。”

“跟吴先生学习,不仅是学习的过程,还是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。”

教师,永远是他最骄傲的身份。

吴良镛院士为母校题词

年过百岁,他仍坚守在教学岗位上,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,和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。

他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果都严格把关。

他强调学习的前瞻性、系统性和针对性,引导学生综合研究涉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,解决实际问题。

截至2011年,他培养了89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筑界精英。

他一手创办的建筑学院,已经成为全国建筑教学的殿堂。

05

“我毕生追求的,就是要让全社会拥有良好的、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,让人们诗意般、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。”

这是建筑大师吴良镛一生的追求。

为此,他要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拜万人师,谋万人居。”

年过百岁,他依然孜孜不倦,而我们更当乘风破浪,砥砺前行。

- END -

策划/雷千墨 编辑/梁佳潼 清华社旗下人文经管账号↓点击下方名片关注↓往期热文1、2、3、
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黄花哟~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华夏礼仪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  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