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下旬,刚刚工作不久的蒋海阳再次来到萧山群围村,这位浙江工商大学新晋的年轻辅导员来这里的次数并不多,但他并不感到陌生,反而有种亲切的感觉。
原来,蒋海阳从小就常听爷爷讲当年在钱塘江边围垦造田、创建家园的故事,群围村便是那片滩涂上的第一个村落。
带着这份印象,蒋海阳踏上了长辈们奋斗过的土地。随着了解的深入,他发现,群围村的发展就是一次“追光”的旅程。
(资料图片)
从无到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
从盐碱地到新农村,群围村命运的齿轮是在2006年开始转动的。
那是“八八战略”提出的第三年,看到家乡的一片滩涂,36岁的郑剑锋毅然放弃企业高管身份和数十万年薪,投身“千万工程”,回到老家群围村当起了村书记。当时村里没有启动资金,他就自己垫钱搞开发,领着乡亲们埋头苦干,在贫瘠的盐碱地上种植美人蕉、鱼腥草这类水生作物,艰苦拼搏、砥砺前行的精神是照亮群围村的第一束光。
后来,“绿水青山”有了,“金山银山”成了,村里也慢慢富起来了。
科技赋能 绿色乡村更是未来乡村
2016年,数字治“理”带来的第二束光照进了群围村。当年,杭州数字城市大脑正式起步,村里的年轻人们觉得这是新的机遇,立马紧跟步伐投入250余万元,在村里打造了“智慧小脑”数字治理平台,为大家生产生活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在“智慧小脑”的大屏上,蒋海阳看到田地上的传感器正实时监测土壤水分、温度、光照强度等因素,并采集数据帮助农户们判断农作物长势。还有病虫害预警、气象分析等多种功能。
走在村里,他还看见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有一块光伏电板,原来这是群围村在去年上马的“金色阳光 共富未来”光伏项目,通过村企合作,村民共享的方式,平均每年能为村里带来154万元收益,每年减排有害气体相当于等价植树1427棵。
抱团共富 这次他们自己成为了光
还有一件事儿出乎蒋海阳的意料之外,如今村里的特色产业——芹菜,曾经却是当地不足挂齿的“便宜货”。但是就在去年,群围村与周边的三围村、民围村走到了一起,三个村子围绕芹菜开启了“抱团共富”的新模式。
群围村的“智慧小脑”提供智能化平台,三围村的成片农田产出优质作物,民围村则发挥电商优势,不断拓展销售渠道。
三个村子各取所长,农作物产量提升了,产品销路不愁了,村民们的腰包更鼓了,“种上芹菜,住进新房”从一句玩笑变成了现实。
“乡村共富路上共建共治共享,村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,这次,是群围村自己创造了光。”蒋海阳感慨道。
如今,在“八八战略”的指引下,有越来越多像群围一样的村庄打破固有边界,走上了共富发展的道路:萧山衙前构建农运先锋共富带,桐庐莪山乡3个村变身文农旅融合的大景区,淳安发挥下姜村的示范带动效应,成立“大下姜”乡村振兴联合体,画出共富同心圆……
薪火相传 他要把追光的故事传递下去
时至今日,郑剑锋还是一有工夫就往田里跑,蒋海阳问他:“一周七天,不分昼夜,你不会觉得累吗?”
郑剑锋回答说:“老一辈一肩一肩给我们挑出这个家,今天,我们要一袋一袋装回去,让家好起来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。”蒋海阳把这句话铭记在心、深受感染,他想着要把这份对家乡的纯粹热忱传递给学生们。
还在上学的时候,蒋海阳的老师曾在安吉余村考察,多次向他讲述两山理论在当地化作实践的生动案例,如今以辅导员的身份回到母校,他也积极组织学生下到乡村参与实践,去田间地头见证浙江乡村“千村向未来、万村奔共富”的新格局,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。
爷爷那辈人在河滩上从无到有创造了这片土地,村民们凭借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让生活从贫到富、从富到美,未来,蒋海阳也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,用教育与宣传的力量,把这里追光前行的故事续写下去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3 华夏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