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位于美罗城的上剧场,赖声川的经典话剧《暗恋桃花源》是不折不扣的票房保证。自1986年首演以来,已有无数演员带来了不同版本、各具特色的演绎。
日前,这个舞台第一次交到了一群十五六岁少年的手中。经过2个多月的排练,来自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“烧麦”戏剧社,用流畅自然的表演,重现了这个古今悲喜交错的故事。从演员到导演,全部是05后。
05后的爱情观:不仅要甜蜜更要携手并进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对于高中生来说,《暗恋桃花源头》不是一出容易“复刻”的剧。剧中双线并进:“暗恋”和“桃花源”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,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,双方争执不下,谁也不肯相让。由于演出在即,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。剧中的古装喜剧“桃花源”部分年代遥远,人物的举手投足与现代人差别不小,对演员的肢体和台词掌控能力有很高的要求;至于现代的“暗恋”部分,其中细腻婉曲的情感、大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以及大年龄跨度的人生经历,同样也不是高中生能够轻易理解的。
为了理解这些身份、年龄、经历与自己相去甚远的角色,费了很多心思。尽管学业非常紧张,但他们拿出各种碎片时间“头脑风暴”,深挖各种剧本里人物关系、情感、逻辑,将古代和现代的故事关联到当今日常生活中,从而与角色更好地共情。他们还代入角色身份,给“自己”写人生故事,补全原剧本中没有交代的角色经历。
高三女生杨若然主动请缨,担纲导演。在他们的设定中,江滨柳和云之凡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青年男女,对方不仅是自己的恋人,也是梦想的寄托。在研读剧本和排练的过程中,大家渐渐感悟到,最好的恋人应当是人生旅途中携手并进的同频共振的伴侣和盟友。“我们认为这不仅是个爱情故事,里面还包含了对理想的执着和追寻。”杨若然说。
用戏剧为他人发声
杨若然第一次接触戏剧,是在常熟世界联合学院的中文课上。这堂课上,老师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将《祝福》以戏剧的形式演绎出来。这堂课燃起了杨若然对于戏剧的兴趣。之后,她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创办了“烧麦”戏剧社。“烧麦”是古希腊语 “Theaomai”(意为“戏剧”)一词的音译,以此为社名,旨在致敬古典戏剧的发源地。“烧麦”戏剧社的原创剧目,则以少年的视角,直面社会问题,比如妇女拐卖、校园霸凌、同工同酬、动物福利等。
虽然梦想让人闪光,但同学们坦言,在繁忙的学业压力下,坚持梦想要接受很多挑战。集训期间的早上六点半,台词训练已经开始,作为业余演员,他们以勤奋弥补基本功。有时到了凌晨三点,排练室依旧灯火通明,演员们仍然围在一起,热烈地讨论着剧本的各种细节。为了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质,16岁的“江太太”郑籽珏反复练习,模仿70岁奶奶踱步的力度角度、步伐大小; “春花”刘静怡和“袁老板”牺牲了无数个午休,将熟练的 “燕双飞”呈现在观众面前。文本分析、剧本创作、戏剧导演、戏剧制作……学校戏剧课上学到的新知识,很快在排练过程中被融会贯通。
杨若然说,申请大学时,她选择的专业全部是戏剧专业。她说,“烧麦”的很多小伙伴都有着类似的心愿:用戏剧为他人发声,通过自己的表演感动观众,引发思考。
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吴小同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3 华夏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